close

  本報記者 諸葛漪
  “5年前,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‘古箏和古琴有什麼區別?’如今大家問我,‘學古琴,應該如何選琴?”古琴演奏家楊致儉一番風趣的開場白,讓昨天在華東師大舉行的互動式文化演出“高山流水——源遠流長的古琴藝術鑒賞”現場充滿歡聲笑語,由此揭開2014年“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”系列活動大幕。
  作為《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》和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重要項目,“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”系列活動推出古琴藝術、傳統戲劇、中國傳統服飾、中國筆墨文化等多個主題包,包括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,海派旗袍製作技藝,京、昆、越、滬等傳統戲劇摺子戲,本市兩大國家級筆墨非遺項目曹素功墨錠製作技藝、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,通過在校園展示、講座、演出,讓學生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  昨天30塊圖文展板亮相華東師大,從琴道、流派、名家等不同角度呈現古琴藝術發展,8件古琴斫制階段性實物,展示古琴製作全過程。華東師大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田兆元教授表示,“文化傳承,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塑造自我,都有積極的意義。”田兆元介紹,華東師大擁有民俗學博士點,迎來“非遺進校園”同時,也發揮資源優勢,走出校園普及非遺文化。
  據介紹,本市教育和文化部門正在開展《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讀本(暫定名)》編寫調研工作,計劃在2015年起陸續編寫出版一批符合青少年需求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、提高中華文化認同、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系列讀本。利用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分院、公共文化萬人培訓等平臺,在本市相關高校開設課程,邀請非遺傳承人和專家講課。MBA課堂成為非遺進校園高端培訓“試水區”,古琴藝術、海派紫砂藝術、昆曲藝術、中國傳統服飾、上海方言文化等一系列項目進入文化藝術管理課程,與工商政策、文化產業、人力資源、企業管理等內容有機結合。
  2005年起,上海市教委每年投入經費1000萬元,開展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訓系列活動持續至今,開設京昆戲曲、民族工藝、中國書畫、民族歌舞、詩詞吟誦等10個培訓項目,聘請梅葆玖、尚長榮、茅善玉、黃豆豆等358位名師名家為學生開設專題培訓與講座,形成相關教育活動班共計9435個。全市100多萬名中小學生參加100餘項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培訓活動,有500多個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優秀校園文藝創作節目誕生,5000餘件民族文化藝術品得到展示。  (原標題: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v48mvus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